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考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启示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启示
志公教育  梁老师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的特点。
1.顺序性
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教育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此外,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
 
2.阶段性
具体表现: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启示:
教育工作工作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3.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教育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历年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4.互补性
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差异性
具体表现: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育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更多备考资料敬请关注志公教育官方网站:http://hozoo.gkao.com/


上一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论语》和《学记》
下一篇:201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注意事项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